- UID
- 946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42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4-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本帖最后由 面包师 于 2010-4-2 15:02 编辑
" G2 d8 Y% k, O, ?9 w! s+ b+ c2 r3 \6 y) i
有一种旅行,方法很简单,却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种旅行,西方从16世纪末传承至今,中国却已失落数百年。那就是Grand Tour——壮游。培养独自“闯”的能力,才能开创个人甚至国家的竞争力。
0 I7 e" l' G s6 m& l4 p! q# {8 Q4 X9 v2 k& m
人生一定要有一次“壮游” % J& d4 `5 J/ [9 M
/ C* B2 Q2 `8 ~" T
( }4 Q. f! [$ L1 M: g% x〇陈雅玲+ \3 I+ l5 @% r" Z6 l A
& ]8 Y" O5 b: d) [; e2 n' X, m$ Y k
壮游:深入自然、深入民间
, t( i8 Z- K- z% z9 U- p
1 {4 s7 K" |. ~' Q5 Z
8 ~$ |2 m7 d- T* N, @) }* n 其实,趁青年时云游四方自古有之。当时,有一个专有名词“壮游”。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点: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特别是要经过规划,以高度的意志力彻底执行。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与探险也不太相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要深入民间,去体验世界之大。这个名词源自唐朝,那是一个壮游的时代。. M! F/ M/ n: q7 s! _7 a
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诗圣杜甫也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壮游诗》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也因为这首诗太有名,留下“壮游”一词。
$ F, }! W1 b6 p r; {$ k' ] “中国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有很伟大的壮游文化,真是了不得!”年轻时代曾在欧洲壮游的艺术评论家蒋勋指出。$ V, x4 w$ [: n1 S0 D
但明朝以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国力日渐衰落。壮游也渐渐被人遗忘。
/ ?! B k) t: s# z1 J' @- n8 m: e/ ]- a0 h, M8 n+ H7 @7 Z
6 n! F+ U+ c8 C" m+ E
壮游:欧洲精英的成年礼
* ]) s! G- r: A# t& q6 ]( @
4 s& V9 R( {4 r9 g" x
- `* T0 N9 m& a5 y( t+ V* y" y1 U 巧的是,在欧洲也有一种旅行叫“Grand Tour”,恰好可以译成“壮游”。16世纪末,英国贵族子弟流行在学业结束后,与一位家庭教师或贴身男仆,渡过英吉利海峡,到巴黎、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等欧陆城市进行壮游。除了探索文化的根源,这场旅行重要的吸引力在于——它是一场摆脱了父母束缚又兴味盎然的文化盛宴。到了19世纪,壮游已经变为欧洲精英的成年礼。针对这段壮游时光,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The Gap Year”(空当年)。如今,壮游仍是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据英国教育部的报告,英国目前有20万到25万介于16岁至25岁之间的年轻人,正处于“空当年”当中。
( E; [# R% D3 o2 w0 P3 ?* P( Q% p9 [& L8 h" x
: H6 @2 k% U# a4 d2 ~- {
壮游:找到人生的方向9 A6 j, j; u. s% x& B2 ~
+ {8 B, n V/ U2 z( q4 E
8 k. O: f [: k2 Y, s) d" N! {7 x, q 英国教育部的报告认为:“空当年”可增加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和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动能。- n5 c. X8 t, C" e; f G2 f
切·格瓦拉是推翻古巴亲美独裁政权的革命家。他要不是在医学院四年级时,和一位学长骑着重机车,展开了为期9个月、穿越5个国家的万里壮游,日后可能只是一个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医生。
G: l; K4 i0 o8 d! \ 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史记》,也是在司马迁壮游后完成的。司马迁20岁那年,其父太史公司马谈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广阔的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司马迁圆满完成了这次学术旅行,“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后终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7 F8 v/ W/ @5 M 环游半个地球之后,在中国呆过多年,完成旅游文学著作《甲骨文》的作者美国人何伟认为,若是有更多美国人曾在世界各地壮游,“了解那地方的历史、文化,那么今天就不会发动攻打伊拉克的战争。”他指出,有壮游传统的欧洲,比美国更接受联合国这种国际组织,也更有世界和平的共识。- t) M% _3 J# h8 G' u# k# m
确实,每个人一生中,都值得进行一次壮游,不管你有没有钱。引用电影明星约翰·巴里莫尔的话:“人不会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梦想。”该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去壮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