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16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26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王柢教授百岁华诞”庆典,将于2010年5月11日在西南交通大学镜湖宾馆多功能厅举行。热烈欢迎海内外校友、王柢教授的亲朋好友及学子前来道喜、道贺!/ C3 X6 X5 ^8 z! }
! F1 T" Z+ }+ o) @( @# N' I他是交大校园中一位善良、正直、诚恳的老人,他又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中一位不平凡的大师,一生饱经艰难、风险、屈辱。他就是我国铁道工程专家,资深教授,综合优化工程决策原则的创立者——王柢教授。
9 R$ A4 M. J5 a+ G/ k: O z: [/ N7 m' L% o: P6 M
王柢,字伯柢,祖籍江西省东乡县,1911年1月28日出生于北京。其父王辅宜是辛亥革命元老,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其间,结识革命党人黄兴,并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王辅宜出任江西省军政府司法司长兼同盟会评议部长,并当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兼法典委员会委员长。在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法规委员会委员长期间,主持制定了交通部组织法、邮政法、航政法和铁道法等法律和法规数十种。
1 O; j+ | L6 S0 Q/ ~1 c# M# Q g6 [5 }& w2 u. ]
王柢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师大附中、清华大学。长期在西南交通大学从事工程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和优秀人才。率先提出综合优化工程决策原则,并积极进行探索研究、倡导应用。对我国工程决策纳入科学化轨道呕心沥血,奉献毕生精力。, b! T3 G- z7 v, ]$ b9 J9 i
0 ~5 C/ K9 }9 S# Z& {
1933年,王柢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参加了扬子江水利测量工作。1935年,参加浙赣铁路江西段的修建工作。3年后,为了支援抗战,又奉调参加湘桂铁路和滇缅铁路的修建。
) u n- k/ N: d* u0 K; t
3 h+ X" D" o/ _, I5 K1944年,王柢考取赴美深造,并被选拔为研究员。他出国主攻铁路枢纽与铁路驼峰设计。
0 u* T7 r/ H% ?/ ]3 c( x" R
7 g# A2 L0 x; p( y8 E9 m3 c1 }7 `1946年,王柢年回国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材料试验所所长。他添置设备,聘任金允文、陈廷祜、卢肇钧等技术人员积极开展试验工作。1948年底,王柢两次接到交通部的命令,要求材料试验所包括刚进口的试验仪器,一并迁往台湾。他审时度势,为了保住试验所,以“时局不定,交通混乱,不能使材料试验所的人员与设备蒙受损失”为由,决定暂时把材料试验所的人员和仪器留在上海。他奉命飞往台湾为材料试验所选择地址,翌日飞回,并向上级报告称:“无处可选,到处碰壁。”同时,在上海积极物色临时容身之地。终于,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程孝刚和同学好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的帮助下,与中央研究院冶金研究所达成互助协议:“材料试验所可暂时安置在冶金研究所的深院内,作为交换条件,材料试验所的仪器,必要时可供冶金研究所使用。”
$ w3 B6 A, E* B# W8 ~9 V) C4 t3 X9 `, m
1949年,上海解放,材料试验研究所终于在王柢的全力维护下,终于免于迁台而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手中。正如王柢后来的回忆:“以前像是身负重物、在两山之间峡谷中的独木桥上,而今终于安全通过了。自问,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材料试验所的同仁们。”
8 E3 a1 a8 t8 b& c/ c! h! M) H1 @+ g5 F8 A2 Y9 H" h# s
1949年6月,李泳、徐祖耀等奉派到达上海,将材料试验所的人员和设备接到唐山,由唐山工学院接管,成为唐山工学院铁道科学研究所的基础力量,后来又该研究所从唐院独立,也就是今天的铁道科学研究院。在上海,有些朋友出于善意,建议王柢“先去北方看看,若条件合适再来接家眷。”但王柢毅然举家到了唐山。一抵唐山工学院,王柢立即被这座老校的朴实学风和外简内丰的图书馆所吸引,在代院长唐振绪教授、军代表顾稀、土木系系主任顾宜孙教授的邀请下,王柢在唐院兼任了一门课程——都市计划。学期末,德高望重的顾宜孙教授再次造访,邀请他留在唐山工学院任教。学生们的景仰,顾宜孙教授的盛情邀请,促使他作出决定:在这个老学校,为中国的工程教育事业,全身心地贡献力量。- b% l4 h% c0 W2 b7 k% ^
* ~0 [# h# o: I F ?1950年起,王柢再也没有离开唐院。历任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积极投身于工程教育事业,首次在土木工程系开设都市规划和铁路站场课程。同时,作为当时土木工程系系主任的他领导并亲自参与工学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自1958年至20世纪60年代,王柢多次带领毕业班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铁路勘测,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人才。
" H- \& n( J$ l9 _& z: w. u
& z; s; b( \+ ?4 _ v1950年至1957年,王柢任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当时的唐院土木工程系不仅在铁路上是一流的,是全路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在全国也是佼佼者。这时的系主任,正是王柢。他积极领导并亲自参与教学改革的各个教学环节,参加各种会议,日夜辛劳,以致心力不支。所幸黄万里教授主动协助,代替王柢教授处理日常系务,为期数周,直到王柢教授健康好转为止。& f1 Q3 J1 K4 w# ?4 i
4 x5 @0 L) B$ X+ s' X$ O1957年开始,由于在迁校、教学改革等问题上发表的观点,王柢在反右斗争中,被打成最大的右派之一(历史证明,他的观点和建议都是正确的)。文化大革命中,他是“老运动员”“反动学术权威”,被诬蔑为“军统特务”,经常被抄家,批斗和改造。政治运动吞噬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二十一年。1976年,王柢唐山大地震中在废墟中被埋9个小时,获救时奄奄一息。但这些都没有拖垮他瘦弱身躯下坚强的意志,他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高风亮节。对经历的苦难没有怨言,宽容的看待过去,并孜孜以求的钻研。永远向前看,对国家民族充满期待和信任。他敬重师长,爱护学生,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v$ z- M; T! M' j6 n
# J% k2 F- d8 i
1977年文革结束,王柢教授又再次全心投身于科研教学之中。1979年5至6月,由政府推荐,王柢出席在联邦德国举行的亚州及太平洋地区铁路技术讨论会,介绍了中国铁路成就,特别是山区铁路复杂而艰巨的设计和施工技术。1981年9至10月,由政府推荐,应法国技术、工业合作署的邀请,王柢出席了巴黎-里昂高速铁路讨论会,又一次卓有成效地介绍了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1982至1986年,王柢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副主编,铁路工程篇主编。20世纪80年代,王柢首创了综合优化工程决策原则与方法,并应用于工程建设,在侯月线铁路设计时,为国家一次性节省三亿多。为将应用综合优化理论及时推广,王柢教授在近90高龄时用一台老式英文打字机完成了一本英文专著——《Synthetic Optimization in Engineering Decisions》,在近100岁的时候他的专著《GO FO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在美国出版。5 k1 G( ^: a3 o$ i' T! |8 d
: B4 k9 `- `- \9 N# L
8 H+ `; C( ^- o9 w' d/ ]: h
/ x8 Z, u$ Q/ M& W6 y西南交大所有学子、校友再次恭祝王柢教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