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732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953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3-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26,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四)★★
H9 Q" U) g: E( F(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认识完成的标志:运用于实践并取得实际效果。# U' t5 h. [1 A5 g$ e1 H+ a
①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3 k# d) u* M: S _8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6 e1 o1 j+ {# |8 w: Z①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 {1 j( B. _3 z0 \7 S$ n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认识的辩证过程是:①实践认识实践无限循环;②感性-理性-实践7 ~3 c5 Y% f8 m* j: A- k
27、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四)5 f ], t" Q: d6 G8 r8 L$ m+ S
(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 o# _& {1 \+ U( q! l5 ?(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动力、诱导、激发+ r3 O/ G% B' M! @2 Z. w
(3)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4 g+ M: B3 P S6 r {+ T2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
, ]7 l+ a! a ]5 g# {. p(1)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3 T6 h1 x2 P* G% r- u2 D(2)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 d J+ C2 Q0 `; R& Y+ f* Z(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
* ^* w; o) n% g& `2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四)★★★★★(自主创新是重点,要背熟,并进行扩展)
* M ^7 Z" v0 S8 I(1)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 v( t9 `# i* N8 _
(2)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S# l6 t8 c0 A& U! M30,真理(四)★★★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e: j6 ~0 t. P& q1 q5 F7 u" a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G; \/ e o4 B+ F
(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①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两点)
: A2 d; ?: f, q% j* \1 a(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客观性)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可知性)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无限性), I+ U' k; L) \- ^9 R6 {
(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S4 N! R! ^' N% g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4 v$ y2 _5 X l9 t8 d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 N+ l: S; _1 ~2 c! e&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 C5 j# m' _" [& \# {(5)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y$ I. C) d0 g3 B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
2 w6 q$ r6 S' }8 r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 ^, o( B! p5 r5 n: Y(6)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D; ~8 J( ?) h& ^: @. g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 A7 M& @7 C2 T1 d& z, T: t+ Q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b* E W" n. V
①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还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 I/ W; q% j- N# s' S T$ ]. e②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5 J' A9 P3 j" @8 D2 F5 c" X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g5 ^4 t/ G' `% A& y7 J- H
①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h8 j; O7 z( |: N) X- Q
②实践也一定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u4 u: a: w; I
③凡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都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0 N4 N- S+ {) _' @6 J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
- V4 V+ T- q+ o+ s①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 Y5 X8 u; o/ G3 F) t$ O P4 G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Y; b& G6 G# {% F0 k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 F8 ?; i* Q) U) |: i32,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以及尺度(价值的特点)(四)7 ^, n1 {: I$ a% h8 d( f
(1)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生成的。
( V: I! E9 K0 Y* h+ Y(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
0 f2 x% C: D6 i5 T6 l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 x! i4 U( f) N' ]( Q2 {. R. v3 a②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K" p+ n0 ]6 Y: O) v
(3)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I% G, |+ c& k' W
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g. N/ l! j; w
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l/ u+ }+ u$ O6 L1 V. s) R) x. L
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中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K9 W* g- T( n+ ]+ h" V
(4)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应当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两项要求)
3 W/ m) Y D+ c* v, Y& u3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四)★5 n$ l/ w/ D. v- x/ X+ I q
①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客观尺度;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主体尺度。+ S, w, C8 @; S5 R8 y; G
②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相互贯通,互为前提,相互引导,实践是共同标准。5 C, O# O8 `+ }$ C
③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的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5 s9 n- `# e% s34,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四)★★( o2 L7 t( n8 M: j+ n
①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V6 _) e* {3 S( V8 A; x: p# J* r②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5 M& X* R& Q* S5 K H m+ X& m U
3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07年新加)(五)
$ C, x/ T4 z1 F+ j9 L2 ?①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B% y4 V5 F4 e0 u- ?
②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生产方式、地理、人口
. [5 ~8 W) T: o- ^+ e, T5 d③社会意识是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 z+ \% w6 {" T- X3 a. d3 f36,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五) ★★★
1 W1 y8 @8 X' x! B/ P6 R(1)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0 n, [$ A! b) A/ c(2)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 x5 d' \& n/ y2 s# C9 g7 n2 c①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E6 K9 t" @7 t5 c. z4 w
②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 J7 |2 t3 s& i" B% s③生态系统平衡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生态平衡受破坏时,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5 }) @; E4 | u) L3 B0 D
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条件。(05已考,依然非常重要,结合和谐社会理解)★★/ N/ {4 V3 }$ W7 B1 g% Z d% ]
(3)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 u1 P/ ]) p3 z0 L+ Z5 i/ Q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q5 |2 B! V2 |) v% a
②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o9 D. g) Y" O) }
③发挥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须对人口进行调节和控制,提高人口的质量。
# D5 S& d- d. C: c6 ] d④人口与物质生产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生产本身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o* i6 L; T5 r; _
(4)自然资源和人口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x& E/ V* u/ Q. U# Q( k& u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i" ^0 j0 Q: f, i+ N
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4 V8 O4 [# v. c; |2 Z, U, k) n" `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 R2 X; t% P: k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0 E" v) n8 g* z& I1 F
(5)人类社会是由自然而来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m! ~. g& I3 i37,社会的实践本质(五)1 @( h6 o5 c `9 B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j1 G; [$ E( b+ n) Z7 ]8 ^38,▲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08年新增加,重点关注)(五)
+ F4 B! I9 Z, D" \0 Y; H: S4 _/ s(1)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2 ` y6 W1 |! i$ N
(2)社会有机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9 Z6 q$ r" Z& c3 F/ \. L( o% ?①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的活动之中;
4 |( e* Z1 b, S4 C, P, A5 J②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W, f( a# s4 I) ]* W
③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 x* ~1 ^ N/ [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在人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三大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形成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0 f9 T: H x7 t2 Q
39,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层次性)(五)
' U- q D* F/ ]) s0 r1 _) H(1)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反映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表现为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应。
. v; z9 s) U1 K' t(2)经济结构的功能:①以一定的形式把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变成现实生产力;②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基础。# N5 \3 p; t( i) l) M A7 S, n
(3)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4 v% P5 t* d1 p! h" @( M9 V; {7 y①生产力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
( ?/ `8 U- L/ }3 k& F②现实生产力是呈现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包括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生产力。7 C5 m7 X! M0 q: P
③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科技水平的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e# k2 f- `- a- f
4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五)
1 D+ M+ a8 x* v# v①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 s: W) _3 L- B$ g6 U9 |(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性质41,社会的政治结构(五)社会政治结构核心问题: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0 z9 y! d5 H& Z2 |
①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5 c; b5 _6 t- z: U( s
②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由两部分构成:①政治法律制度②政治法律设施
0 i; g& E m/ C( }42,社会的文化结构(五)统治阶级思想之所以处在统治地位原因是他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g% ]& K5 }( k+ \+ `/ ~
①意识形态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一定阶级或社会集体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4 L# s. A! \; V- t
②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形成的有机系统。. Y! G* N# Y/ S0 z
43,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五)' o" M( v/ b+ ]5 n
(1)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n& C J$ F: s- `# s
(2)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8 `" e9 o: E M
(3)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
3 T7 Y5 [; o$ ^6 n. U9 c" T(4)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在:★判断社会意识是否先进看它是否反映并服务于新生产方式
) @3 r& b5 `- P7 |( o! ~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F, Q8 I K) d% B
②意识形态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Z2 @2 U7 O w1 G3 A/ \
③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 W4 {5 H. n$ C q) t: e4 J- ]④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s6 B+ _3 f6 g3 Q4 V9 X# R
(5)意识形态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背熟)★★★1 w7 `; \3 X: X) f+ o. R+ n
①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1 R. X3 l2 _* L/ r, H
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意识的发展水平同某国家、地区的经济水平有不平衡性。
( ]: P# s) \, a0 C+ J④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功能集中体现在维护或批判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上。
! E3 f- h) H# e: O44,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五)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
: a% k( t' |8 _5 ` o(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本质即是人化。
% R4 e: ?7 G* P7 K9 x' q(2)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E1 o4 [" h. z: a! C3 f
(3)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是文化的一般特征。
# z& M% T9 y$ o! s. n(4)文化的功能: ①知识传承功能②对人的教化、培育功能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④提升、规范人类认识过程的认识功能。
# ]) z9 O* ?3 _; K; u2 G, q" A(5)先进文化:①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②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③代表未来发展方向④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2 {0 V" K3 J; i# P( B" u
45,文明和文明形态。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9 J- _8 f1 W) k d* B
(1)文化与文明是不可分的,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文化是文明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m" O: U+ q) K2 |* @6 E9 u
(2)二者又有不同点,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结构的概念,它与经济、政治相结合构成一个具体的社会,而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与人类的野蛮状态相区别的。
1 |2 }. m5 ]8 f; J" \(3)文明具有多种形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外还有生态文明。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
. o2 ~9 ^3 a4 _(4)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其总体布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四大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 \1 w8 x6 J46,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六)★
% N3 n. z, p. h' s" Y# i# D(1)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特点是:①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②要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③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有其客观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 d4 s, @6 ]$ ?9 \6 E1 A) w(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 \# r+ U2 ^0 L4 a" w2 U. z- g9 i! G1 `4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及矛盾运动
( C; h& l7 n) W(1)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 O& x3 T& Q8 k& E1 c) [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3 X0 j7 d. p. C3 P$ o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m/ h6 m" f2 f4 Z* M5 Z0 I O4 v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因为: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b) @' H5 S5 [8 ]- Q. {) ~5 {0 {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3 V. ^( F9 }8 f7 L48,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六)! q$ C/ `$ ]5 _1 T. g8 l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2 n' v( K% Q+ V2 Y" y
(2)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f6 r$ ]: a1 p1 }
49,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六)! X, r/ G1 B2 U2 ^. G, I+ m7 A: \; `
(1)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 _) F% q; `2 U* b4 R, f: |! |(2)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 q* q4 q* V0 e$ [$ E4 y50,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六)
0 z! \: R$ w* ~6 `(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6 t* B5 {, d+ D1 p, |2 U( \
(2)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方式,它是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6 o+ j+ {% L+ V3 v1 V& e5 {
(3)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以解放生产力,也是一场革命。
C7 T% Q8 X" `- Y%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