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6502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2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 c1 ~' {# n7 u
0 @. e ^ P% y3 t- G2 z 生而为人,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三个基本追问,古往今来,往圣前贤莫不为此苦苦追寻,可他们彼此的答案却各不一样,作为季羡林先生的高足,钱文忠将目光指向了我们的姓氏。0 n2 Q9 c9 J/ [+ k& H; d+ A
0 I% k: U: l/ r7 V 自《百家讲坛》播出《百家姓》第一部以来,引发巨大轰动,马年春节,《百家讲坛》将播出《百家姓》第二部,与此同时,腾讯文化《腾讯书院》与《百家讲坛》共同推出的“百家姓——全球华人姓氏寻根”活动也将正式启动,对此,作为主讲人的钱文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
; [% C7 T: N/ |5 h, k, G* c
, r# M& t/ `$ Q+ S 文化认同决定文化身份
5 g7 M, S/ t1 Y/ l, `) Q3 M- M
' M9 ]5 d- }' ~ q" e 我为什么当初要讲《三字经》?因为现在有个重要误区,以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身份证上是中国人,有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我们讲中文,就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可真的如此吗?我家有一些亲戚好几代生在美国了,他们自己可能也不觉得是中国人了。所以,你到底是什么人,取决于你延续的文化。+ l7 X: C% \, e# b+ [
) [% _! F& P0 u. [% R2 ~ 许多中国人想当然地认为五千年的文明不会断,我们天然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这是谁说的啊?谁担保的啊?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到底有多少传统文化?
3 ?4 Z+ P% F. U, y1 T9 I
6 K7 m/ N8 M. L% C2 c+ F 可以做一个测试,跟《百家姓》也有关。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父亲叫什么?祖父叫什么?曾祖父叫什么?全知道的,恐怕5%都没有。至于知道高祖父名字的,恐怕更没几个人了。按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最亲的人了。! ^' Z6 F0 T; _: h( h% q9 x
7 i. g9 w! T+ [) F 我相信,今天90%甚至95%以上的中国人不知道自己高祖父名字,那么,你还有什么传统可言呢?可见,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安全和没问题吧?! ^' ]( @9 w; \6 K# W
) z- U# ^( x7 _0 X$ ]# P: d
中国的姓面临危机5 C! S, j4 p6 j) M0 {0 U
+ X) E' |0 o6 j- m' O! Y" N) U5 \
我反对搞轰轰烈烈的什么热,热当然好,我们体温是37℃,没37℃就完了,可如果天天45℃,那不早就烧死了,所以热要有一个度。我愿意维持一种正常的温度,把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做好。, G0 c. q+ X7 v& Q1 v
0 S/ k+ V+ c5 I' _3 W
讲《百家姓》时,我发现中国姓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 s# V- J! i+ _$ @ {( i+ D8 c; K! d
首先,历史上改姓、换姓、合并姓、分流姓,原本有很清楚的记载,但后来家谱被毁了,大家就都说不清楚了。家谱毁得比较厉害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然后是“土改”,到了“文革”,则被彻底毁掉。
z$ J7 x" D4 d, ?' I& M- r% V; G4 m" [1 `6 @
此外,上世纪50年代时开始户籍登记,搞乱了很多姓。比如姓傅,和“付”本不是一个姓,却被混同了,还有阎和闫、肖和萧等,历史上姓肖的人很少,现在居然比萧多。
0 B9 H% R) H/ q# y1 v8 h3 L2 [' T6 G6 g! ^3 Y% ?, d
第三,繁简字改了一批姓,比如于和於,被并掉了。0 H Y* h5 v2 \9 a" l- B
/ h- j* q! O$ Q# p9 ^/ d. \
改革开放后更乱了,为什么乱呢?姓开始乱姓了。现在有好多孩子跟妈姓,不跟爸姓,还有出现了好多复姓,就是把爹妈的姓合起来变成一个姓。
# C8 c) b- C" x8 y0 q; I& s8 A+ ^8 i4 B9 ?2 `
姓名为什么重要7 X! G1 p& Y) l1 _2 e8 w0 \
1 [4 P; p: |1 X7 C 在今天,很少有国家像今天中国人一样,对姓氏如此不了解,而且不着急。很多人觉得:我干吗要记我祖宗的事?其实很多民族不是这样的,他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家族树,家像一棵树一样,老祖宗是一根杆,分枝分杈,而我们好像没什么兴趣,没有特别想知道的愿望,我感觉,从某种意义上看有点可悲。
' a$ B8 u* A1 P f+ W1 ~# R' d+ V! D- r3 l) ?0 W: a1 M
一个人父母如果不在了,是孤儿,那是很不幸的,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不等于爷爷奶奶没有一样吗?那是不是也是“孤儿”,一种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孤儿”?3 k/ M+ ~/ z, h; a v
' T/ |$ g3 B+ {$ Y" p& O+ t
我们没有意识到在文化上的孤儿状态,这同样让人心痛。最近几年,中国各地都开始修家谱,但很艰难。为什么很艰难,就是这100年接不上。
3 Z& m' _0 S. E5 x0 j8 s0 G+ [ E3 D2 E( o) Y! V( Z) G
期待每个人讲出自己的姓氏故事
1 m# w% N6 \% h& X8 N& A2 u
; p* H8 j" X* K- w 对于“百家姓——全球华人姓氏寻根”活动,我非常期待,我讲完《百家姓》第一期后,就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我讲有人姓“死”,太罕见了,只有台湾有,祖孙三个,单传,这个家族拼命在生,为“死”而生,不然这个姓氏就没了。没想到,刚讲完就接到一封信,河南的,说钱文忠老师,我们这一村400多户人全姓“死”。
# v$ g5 @' y$ V, V4 t
0 C) U0 P @+ h/ U) @5 L 姓氏文化中许多情况你根本想不到,前两天雾霾,央视报道了江苏溧阳一个钢厂的雾霾发现旁边有一个村叫沙障村,古墓还在,老祖宗门槛的瓮仲还在,村里人的姓很奇怪,姓偰。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活动看见一位领导,姓暴。3 A3 P; j( o; l2 s& S" w5 x
( `. W* F- C; t7 r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将来会知道很多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姓,咱们将来再搞个中国奇特姓氏的《百家姓》。
' e- K3 O+ X, @
4 r7 {/ Y" A, c* W( c “汉字英雄”这样的节目好. f3 p, Q& c2 h. U
% @' B1 w3 F6 [" d( p' q" H 大家关注越深入,就会发现中华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就是汉字,所以大家要从最根本的层面去做工作。
% i1 g5 Y$ o; c3 N
4 {2 K' g/ N8 V9 \5 m* K2 ` 现在我们的汉字有很多不会写,大家写字也很随便,说话也很随便。比如“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等,对于这些语言,现在还很难下评论,其一,这是汉语有活力的象征,其二,它能不能站住,要留给时间去验证。" |8 \! ^. o- I( Z
1 A s% g% X. Q4 M% j' ~8 }
现在汉字主要的问题是提笔忘字,因为大家都用电脑,很多字都忘记了。像我们这些教书的,很多都是大学教授,又是做文化的,在黑板上拿起粉笔经常忘记这个字怎么写,提笔忘字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 K8 g3 L0 d! C* O4 y' a6 \: m- T; z5 ^, Q0 Z
现在有人说“汉字热”之类,我觉得这是媒体的措辞,与汉字相关的节目一共才两个,怎么就热了呢,还有那么多脱光了衣服选秀的,怎么不叫热?我觉得这种节目大家一定要多支持、多包容、多宽容,肯定比那些乱七八糟的节目好,这个是事实。现在有些节目动不动就脱,这种节目都在电视播,你要孩子学什么啊?
5 [) ]+ f, o$ ?# Q. k& y7 k3 e7 Z5 }" U* U1 P. A* `- l
做文化节目实在难3 ]6 G- ^, Z& S+ t
0 v6 c, w/ @2 F E7 y
汉字这种节目至少让孩子看了能够多认一个字,这也是功德。
- j9 h' v0 l" s% B( i6 k U k# P" ^8 b$ f: ?
有时候,一种节目出来后,有些人吹毛求疵,如果能多一些宽容多好啊,媒体要批评的节目多了,我看现在很多节目不像样。
" C3 S5 [1 R* S$ K, V
- m) ^' ~9 Y v6 e7 y& l$ C: u 对于这些文化节目,包括《百家讲坛》,希望媒体多支持,不是说不能批评,一定有缺点、有错误,应该批评,但是我们现在这样的文化栏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v# P6 r. T4 o! O$ y# L, q
# n: J( D& r. c* i C2 k; I0 N 前两天一个公益环保组织又请了很著名的名人脱衣服,你这是公益啊?你这是环保啊?拜托媒体朋友对这种现象严厉批判。做文化节目很难,真的很难。唱歌可以假唱、可以录音,文化节目必须有功夫的,该查字要查的,该有实例就有实例的。+ Q6 J; r& g; A! h) C' G
5 J& D- m+ a3 L6 O% A 陈辉/整理( ]* x3 I/ T! q' f
' ~, {3 r( u% h! T6 ?
■钱文忠:' q# t4 f/ e8 s. Z7 C6 u4 k/ ~" X
) j) f% U7 Z+ g$ ~- q( S8 |
1966年6月6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无锡市,吴越国王钱 (liú)之后。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