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6502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2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对于陌生人而言,我是个气质偏冷的人。只有和熟人及有着共同话题的初识者才算是个健谈者。在网上聊天,在我的对话框里时时可见“恩、哦哦、呵呵……”这样的表达,直到网络上出现“聊天止于呵呵”这样的论调,我才意识到我曾经用这种语言冷暴力伤害过这个世界。$ C/ `9 ^2 E p1 M7 G
# G8 d7 b) d/ h3 a: e/ @ “呵呵”的伤害性有多大呢?被说呵呵的人,究竟感知到的是什么?我想从粗浅里看就和我在微博里发几条状态,期待一点回应的时候,两三天过去了,评论栏里一片空白,那种尴尬且复杂的心情是一样的吧。
) m( u9 j/ U* D9 u( }0 }" L0 `2 d
" k! c1 {4 G+ v: J* F 哲学家贝克莱(Berkeley)有一句概括性的话语:存在即被感知(Tobeistobeperceived)。贝克莱是想说,被另外一个心灵所看见才能证明某事存在。在客体心理学中,社会化的人在进行交往过程中,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回应才证明了我们所发出的信号是存在的,信号存在,所以我们也存在。
. D5 D/ q0 [9 v! y: \
. b( ^5 U8 D6 e% h 当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状态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发布信号这个动作有存在感,而是别人积极的回应,热烈的评论使得我们体验到自己的信号是真实的,我们才会获得存在感。我们的感受,以及有关于我们的一切才获得被确认的意义。
8 F) d& E8 Q6 q% h7 S7 O4 _ A& I5 ~# O/ l. Z+ B3 a
所以,存在感并不是自己的动作,言语的发出,而是外界的有效回应。外界的作用只是提供给我们回应,一条狗,一台机器,一片雪地就已足够,并不一定必须是人。回应的质量有高有低,高质量的回应一般都是尊重、认同对方,低质量的回应一般会削弱对方的价值感。( ?/ q" [' T8 A! D5 ^
; J, X9 K0 i& m" W: U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互动的关系,必有一方是缺乏存在感的。在聊天时,“呵呵”的潜台词就是“没什么可聊的,你说的话题我一点都不感兴趣,你能安静会儿吗?”或者仅仅是“我不知道怎么回应你......”无论是哪种情况,对于被说“呵呵”的人来说,都意味着对其“存在感获得意愿”的挫伤。在这样的互动关系里,“我”是不被看见的。
' O, Q' x" u& ]2 j! t, f* x+ G
Y* i- z: ]0 ], Z% J/ S 对于婴儿来说,获得存在感的最直接的表达就是:大声的哭。饿了可以哭,渴了可以哭,痛了可以哭,任何需求不被满足都可以哭。当婴儿哭泣时,若是父母不能及时回应,就是对弱小生命个体存在的抹杀。这样的小孩始终感知到自己无法被看见,同样,他们也通常无法看见别人。成人之后,发展关系自然会遇到种种困难。
3 q2 K. U" q: q4 E- i1 B- J0 r* q- E$ v
我小时候是个爱哭的人,每天早日醒来都要正常的哭上十分钟,家人也多是习以为常,不予理会。现在看来,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多半也是不被看见的。* k( I1 |+ q1 Q3 k7 ? c5 n
! I* S2 Z+ \6 ^ Q7 e% U6 r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May)认为,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会导致无意义感,也会带来价值感的缺失。就好像一块独立出来的拼图,存在感的缺失会无法使我们建立起外界的联系,独立出来的拼图也无法知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而在罗洛梅的存在心理疗法中,就是要帮患者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1 T8 B, L8 Y# ~; l0 }" H1 s
1 D* l4 m5 a7 ?1 Y& T7 U/ W, h& V 存在感是我们生存的基本需求,我们的活着需要外界的回应,当然,这只是将“我”与世界分离开来时的结论,对于修行到了“无我”之境的人而言,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存在,大概已无需任何回应和证明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