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1057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儒家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当今社会,改变自己容貌身材的整形,却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很多人还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接受医疗整形美容服务的人就已达300万。
) i3 h2 m9 P! e
0 S0 r# C6 Z. h, O! h5 J3 e: b$ m4 U4 O
, T; X( p/ S9 Y
6 ^1 ]0 \0 f; K8 h" z
0 s: R3 C1 L& S, I$ w; p+ D4 ]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2560人参与),24.1%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很多整过形的人,其中4.7%的人表示“非常多”。另有30.1%的人表示“比较少”,18.0%的人选择“非常少”。受访者中,“80后”占47.8%,“70后”占31.6%;7.2%的人有过整形经历。 5 Z5 F0 M& q. f) J! \7 C! _
( x+ J7 J# ?) u, f) Q- V: ^
- z" B8 d1 j0 z/ V; V
. ?' i q" t8 ?
沉迷整形源于患上“丑陋幻想症”? 2 C0 g# t( G j' K
8 q1 S8 Z b9 A1 [' ?8 z
/ W* o& h. Q" p/ n% T1 h N) F. S X. k' p2 M4 X7 b
调查显示,对于整形,仅8.6%的人持“支持”态度,37.6%的人反对整形。另外,46.4%的人持“中立”态度,7.3%的人“说不清”。 ; y% v0 v, U& A
6 d# c- Z% e& K; @
& S3 L4 O- E* n
! D: M3 }& i" n) ^ 对于整形时尚,陕西省西安市某国企职工陈丹(化名)表示理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和化妆、穿漂亮衣服的本质一样,都是为追求美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6 {) L0 e- U$ e4 N8 A) n0 F6 ]+ V$ y
" L, M- N0 v. @/ A2 Z: e
6 S/ T$ E8 Y8 h
- h% [9 O4 A7 F, r, F8 a/ p+ ~4 C5 M “追求美丽有必要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甚至像‘超女’王贝一样丢掉性命吗?再说了,整出来的就一定是美的吗?”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张轩说。
5 k- N& f6 ~: {. M4 N) J' F: m- a4 }! E5 S3 u8 o
, }6 |8 _4 V! O( a$ {2 Q& b3 l1 y- O
A0 X/ g5 I2 G; v, C* q1 _3 P# s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美学家、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肖鹰教授指出,就容貌而言,一个人的美在于差异和个性。现在的“审美整形”恰恰是消解人的容貌个性,用固定和刻板的模式去“塑造”人的面目。 , R6 |' x, d, [/ ^5 s& ^
2 v' e: Q9 ?7 @+ z$ h
) d; M$ _/ k& `; n: h& L2 Y
0 G$ ?4 w! n$ B" |/ ^2 o “西施心痛蹙眉被认为很美,是有特殊性的,里面是人们对这个女子的独特性的理解。但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固定的美的模式,一众女子都做‘颦眉状’,出来一群东施,那就神经了。而当下社会以整形为时尚,所有人都想整成美女帅哥的样子,本质上就是东施效颦。”肖鹰说。
0 B% K( Z p8 u! A+ \5 u8 I0 t5 k
! k5 D N2 k$ r Y+ L$ \4 W, Z, b0 G- F n& m: A
* C; Q4 t: K$ j- y% R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医学人文学系副主任何伦教授说,根据他多年的研究发现,女性更容易整形,18~25岁以及35~55岁整形的人最多,其中演艺从业者属于高整形率群体。“在临床心理学上,上述群体容易患上一种名为‘幻丑症’的心理疾病——虽然自身容貌没有明显缺陷,却想象性地夸大自己的缺陷,由此带来心理苦痛。这些人解决心理审美压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去整形。”
c; n; n9 a& b
, \" q* `* y7 Z7 W: J( R: E
4 i$ ~; ^; b; y& y: f" b1 l. o. B8 j( ~$ e- m: Z* G
改变外貌就可以改变人生?
8 p; [2 g. B" o+ ?8 Z
( w, \+ r+ R4 q' E0 d) H4 r7 q; D/ S2 {0 f; x; h7 s8 `9 D% E
) M: n3 _0 L' e6 ~- Z: s7 N
整形为何成为社会时尚?调查中,71.5%的人归因于“社会上以貌取人非常普遍”。此外还有:“缺乏自信”(47.7%)、“人们越来越开放,敢于改变自己”(44.7%)、“整形广告极具诱导性”(38.5%)等。
+ Y: H9 K0 C( `/ }' G) y: m
1 R# u. c# V$ S5 K" L. N) o
1 E9 h, [1 O. c! {2 G
" t# [, f- }! O/ M% Q 值得注意的是,有49.4%的人认为,整形风靡是因为很多人相信“改变外貌就可以改变人生,实现梦想”。
3 d" j8 v' y" Z5 |9 G: d3 [# |) f4 v; E8 w$ V+ _# F
, C! s# j/ b# Y9 {
6 k, R4 f6 P, [0 _& l 肖鹰认为,整形风靡与当前社会影像文化压倒文字文化的局面密不可分,“在传统意义上,真正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别说用影像去呈现了。当前影像文化占据压倒性优势的社会舆论所追逐的‘美’,只是一种单一化、平面化的‘美’。而在文字文化主导的时代,美因具有精神内涵而富有诗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种《诗经》中的大美人的美,如何从整形得来?” $ ^1 u7 E+ ?- v5 P' V
8 s; O$ d. h1 _) u/ k
整形风靡说明年轻人的审美教育出了大问题 % F5 Q8 S; k$ y- z& ?( T8 X
3 S" o& s' u4 k4 T
( {# k( u4 q N4 R9 D( P
! f" G0 Y2 N; b$ q% m( |' @ “整形时尚反映出我们当前社会畸形的审美观。”肖鹰说,现在社会流行的审美趋向是用机械的、模式化的数量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美”。“‘整容’,用庄子的话说,是‘残生伤性’,也就是‘殉’。王贝为了‘美’去做面部‘磨骨’,就是‘殉’。” 8 f p% Y- V) x6 L- t& S& E
* ^) F/ B9 D1 M8 V
- ^1 b# a. V& k3 j) Z( ~7 H5 V: ^2 [+ j( Q
一年多前,在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实习的张轩发现,面对众多求职简历,人力资源部经理最惯用的初选方法,就是看谁长得顺眼就让谁通过。为此,张轩专门询问过那个经理,对方的答复是:“不看长相看什么?难道要看内在修养?内在修养怎么看啊?内在修养就一定比外表重要吗?”
+ y. H# f$ m; q' w( Z: W M: A/ B9 z% Y) |* o/ k! C
5 Q3 s: m8 \5 t* Q" u
5 H7 t' R' C' ]) l- Y3 [) U 按当前社会的审美标准,什么人才算美?调查中,公众给出的排序是:有美丽外表的人(67.3%)、有权力的人(47.3%)、有金钱财富的人(46.4%)、拥有名气的人(41.3%)。而“拥有内在修养的人”(39.1%)排在最后。
; n5 u4 K( }: c, }0 m7 j
* M: l( ?" X' o% q" }, J+ J1 c, D5 A/ ?6 M g; s# @
; q+ \9 k+ J+ F, T" t7 u7 X “这个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但肖鹰认为,这是当下社会审美状态的真实反映。真正的美,应该是一种风度与气质,一种个性生命的呈现。王安石描写王昭君的诗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即女性的美表现在她的举手投足和言谈神情中。 & Y2 f, ] y5 ], p
6 R, J/ C6 [0 ?& m" T* p8 x
; S& f: @& d5 x& q4 l8 D) x
u* C0 X1 L7 c$ X “整形风靡说明年轻人的审美教育出了大问题。现在媒体版面上充斥着娱乐文化,这会给青年带来一种单向度的‘审美’引导,即只看外表,不重精神,迷信技术,轻视自然。”肖鹰说,当前的国民素质教育,面临着以娱乐消费为主旨的大众文化的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要让青年在辩证理解身体与心灵、自然与技术、个性与社会等关系的基础上,懂得美、创造美、珍惜美。如此,青年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才不会发生王贝的悲剧。(向楠) |
|